初一的孩子已經進入了青春期,這個階段的孩子容易出現異常的表現,不想上學也是他們做容易產生的想法,而造成這個想法的因素可能來源于孩子的學習上的問題,也可能來源于孩子學校生活方面的問題等等,找到這些問題并解決是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長的。
初一不想上學怎么辦?
1、了解青春期,了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點
家長先要認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,不要把這個“不聽話、難管教”的孩子當成“惡魔纏身”,首先從科學上了解這個孩子,還要從心里上了解這個孩子,青春期是孩子必經的階段,不是只有自家的孩子會經歷,其他孩子也是會經歷的,建議家長可以多向同齡孩子的家長取取經,或者聊聊天,互通有無,哪方面需要改進的大家可以討論下,這樣家長會發現自己不是在孤軍奮戰,還有后備力量。
2、盡量減輕孩子的心理和學業負擔
家長要盡量減輕孩子學業負擔,不要再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,做到富教于樂,勞逸結合。建議家長平時多帶孩子外出游玩,不一定非要去大好河山的地方,出遠門等,可以帶孩子去附近公園攀個巖、劃會船、放個風箏、一起制作個手工藝品、帶著寵物散個步等等。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是放松心情為主,家長可不要再問孩子成績或者其他煩心的事情了。
3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
孩子人際關系差,也是厭學的原因,同時也可能是孩子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。如果身邊沒有朋友,他就會更感孤獨和不安,不良情緒,甚至厭世情緒就會產生。因此,建議家長平常的時候不要反對孩子找同學玩或者朋友玩,對孩子的朋友也不要分門別類,也要從心里尊重孩子的交友能力,對孩子朋友的否定就是在否定孩子的交際能力,所以家長要避免說孩子朋友學習不好就是差生、貪玩、調皮就是損友等等,要多看孩子交往朋友的優點。
4、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
可與孩子特長結合起來。其實特長與學習并不矛盾,眾多事實表明,有特長的孩子,他的學習一般也不錯,因為它們可以相互影響,由于有特長、有興趣,他們會經常受到來自學校和家庭的表揚和鼓勵,他們的興趣勁頭也會潛移默化地移到學習方面來,從而相得益彰。
初一不想上學的表現:
1、要求過低或放縱
大多數孩子進入學校是以一種新鮮感走進校園的,如果此時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低,整日忙于自己的事,而忽視了孩子入學后的心理變化,一旦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,認為學習太苦而失去了興趣和動力,隨之而來的就是厭學。
2、缺乏學習興趣和內在動機
出現這類厭學癥的孩子一般缺乏學習積極性,在學習中找不到興趣,認為學習是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,只是把學習當完成任務一樣應付,他們迫于家長的壓力每天背著書包上學,卻整天盼著早日畢業,早點能參加工作掙錢養活自己,缺乏為社會做貢獻體現自己價值的內在動機。
3、產生消極的態度
這些人表現為用消極的學習態度來對待學習。本來學習應既是一種輕松愉快、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動,但由于多種原因,有些學生卻討厭學習。在教師和家長的壓力下,學生勉強學習,卻時常伴隨著不愉快的體驗,如緊張、焦慮、恐懼、羞愧、內疚、厭惡等。有的學生談到學習就頭痛,看到作業就心煩,聽到考試就害怕,完全缺乏或者說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、好奇心。他們只是在外在壓力下機械、被動、應付式地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