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歲時,孩子處于青春期,也處于叛逆時期。當孩子不想上學時,父母需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心理教育,以免他們誤入歧途,對孩子的未來造成不良影響。孩子出現的種種情況,作為家長都需要辯證的看待才行,合適的教育方法,孩子才會變的更好。
13歲不想讀書了怎么辦
1、要給孩子安全感
安全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基本的需要,父母給孩子的安全感越多,孩子就越健康快樂。 如果父母在孩子需要安全感的時候不給予幫助,那么在孩子長大后也會缺乏安全感,很難有幸福的生活。 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,讓孩子覺得你對他是公平的,能理解他,鼓勵他。只要我們能用理性的方法去解決問題,就一定會讓孩子成長起來。
2、要有一定的教育方法
在生活中,父母要學會耐心地聽孩子的話,不要隨意地對孩子發脾氣。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,不要總是喜歡用命令的語氣,這樣孩子會很反感。 如果父母想要孩子做什么事,一定要學會用商量的語氣跟孩子交談。這樣孩子就會把你當成一個朋友一樣跟你聊天,并愿意傾聽你的話。慢慢地孩子也會更愿意把心里話告訴你,這樣父母才能更好地了解到孩子的內心想法,并給孩子正確的引導。
3、父母要改變教育方式
孩子有問題,是因為他內心的力量不足。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自我成長,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哪些是不對的,應該怎么去改進,怎么去改變,這也是一種教育。所以父母要學習新的教育理論知識。當父母有了這些新的理論知識,他們才會變得更智慧。
4、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系
很多父母都不愿意把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告訴孩子,好像他們是父母的附屬物,總是認為自己是一個權威,覺得自己說的話就應該被孩子服從。孩子在很多時候都需要父母的關心和鼓勵,當孩子受到傷害或遇到困難時,父母要做的不是馬上去批評孩子,而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。如果父母可以做到這一點的話,就會讓孩子從父母那里得到溫暖和支持。
5、家長要發現孩子的優點
主動地肯定孩子,鼓勵孩子。很多家長會特別關注對孩子做得不好或者表現不好的事情,但是在孩子做得好或者表現良好的時候就覺得理所當然。但這種方式是最打擊孩子自信的,家長應試著發掘其優點,培養孩子的自信心。
6、經常與任課教師溝通
達成家校教育共識。俗話說“親其師,信其道”,通過與孩子信任的老師溝通,讓老師側面了解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所在,曉之以理,動之以情,潛移默化中點燃孩子積極樂觀的思想火種,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。
7、多陪伴
讓孩子講一講開心的事情,多聽孩子講,就多了解他的狀態,講出來他心里就舒服。聽他說實際上就是在宣泄。當你能夠聽孩子說話的時候,孩子一定會聽你說話。他會覺得爸爸媽媽很值得信任,能夠理解他,花時間陪伴他。這時候你再跟孩子溝通,講一些方法,孩子也會聽進去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