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語文不好需要狠下功夫了。首先要明確語文的功底來源于日積月累,沒有積累那么以后就越欠越多。初中尚不算太晚,只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,是可以學好語文的。初中語文學不好怎么辦呢?下面為大家做出介紹。
學不好初中語文怎么辦
一、首先了解:中考考什么,語文就學什么
1、基礎知識:字音字形詞義、作家作品、名著閱讀、古詩文默寫、病句修改、修辭方法、口語交際、綜合性學習。
2、閱讀:古代詩歌鑒賞、文言文閱讀、記敘文閱讀、說明文閱讀、議論文閱讀。
3、寫作。
二、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
進入初中后,從學習第一篇課文起,就要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那么,怎么做好預習呢?
一讀:閱讀提示(單元提示、課文預習提示、弄清文章體裁)、題目作者、讀課文(做到讀通、讀懂、讀好)、讀注釋。閱讀方法:速讀、默讀、朗讀、背誦。
二查:查工具書,解決生字詞,積累詞匯;查與課文相關的內容(作家作品、寫作背景)。
三標記:圈點批畫(勾畫精彩詞句、疑難問題,旁批個人閱讀感悟),不動筆墨不讀書。
三、學會上課聽講
在校學習,聽課是獲得知識,轉變能力的重要途徑。怎樣才能提高聽課效率呢?我認為要做到:看、聽、記、問、思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眼到、口到、耳到、心到、手到。
1、眼看??茖W實驗表明,從記憶的保持速度上說,“看”的記憶為最好,上課時看老師講課,看黑板上的板書,看掛圖,看教學一體機,看課文內容。課堂上要注意看老師的表情、手勢等各種體態語言,板書是老師精心設計的一課的重點內容,要一字一句看明白,力爭做到過目不忘,在老師的指導下看課文內容,邊看邊思邊記。眼、腦、手并用,學習效果好。
2、耳聽。上課時要耳聽一方。聽老師的講析,聽老師的提問,聽同學的發言,跟上老師講課的思路,積極思考,聽出重點、難點、疑點,聽出結論得出的方法。只要認真用心聽,聽出這幾個關鍵,不僅可以以點帶面,提高記憶力,還可以增強理解力。
3、筆記。俗話說:“好記性不如爛筆頭”??疵靼茁犆靼撞⒉粔?,還要認真記筆記。記筆記,以看、聽為主,筆記為輔。要記重點,老師的板書、開場白是重點。有的學生開頭沒注意,再聽后話,不知所云。有的認為開場白是閑話,不注意聽,當聽到正題時,才知道閑話不閑,想記,晚了。老師提的要求是重點,如“……段要重點分析理解,……內容了解即可?!崩蠋熤v的結論也是重點,這往往是“畫龍點睛”之筆。
記在哪?語文課上一般記在書上即可,如果地方不夠,可以粘上便利貼。學完一課后,再歸納整理記到筆記本上,整理總結的過程又是一次消化吸收的過程。
怎樣記?要充分利用老師講課的間歇,如重復、停頓、板書時搶記,逐漸培養聽記結合的能力。
4、答問。課上答問,一種是“內心獨白”“自問自答”;另一種是老師提問時,與同學齊答或舉手起立回來。這是一種模仿學習的方式,或是成功,或是失敗,總有收獲。積極答問能鍛煉自己的反應與表達能力,當然問還包括向老師提問,請老師答疑,及時解決自己在聽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。
5、思考。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”在課堂上,在看、聽、記、答的時候始終都在思考,就不再贅述了。
四、認真對待作業
無論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,都是對課上教學的有效延伸,是學習的鞏固和深化,是學生課外學習的重要手段。對學生來說,通過作業,首先,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,加深對知識的理解,有利于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;其次,可以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,發現問題,以便及時補救;第三,通過做作業,促使同學們積極思考,培養分析、解決問題的能力;第四,做作業可以累積資料,為了全面復習做好準備。
做作業,要明確目標,應該做到以下幾點:
1、不要單純為了完成“任務”,向老師交差;
2、做作業前要復習,認真看書,消化課本內容;
3、不要抄襲別人的作業,要先自己獨立完成,有困惑的地方再去查找資料或請教同學。這樣做作業雖然花費了不少時間,但是正確率高,長期堅持效率也會大幅提高,而且不容易遺忘。
五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
按照閱讀學的原理,閱讀效率等于閱讀時間乘上閱讀的認識水平。如果是考試,閱讀時間對大家是同一的、公平的,可以說是一個常量。而閱讀的認識水平則因人而異,各人的差異極大。要提高閱讀的認識水平,當然要靠平時的多讀和考時的讀準。而這點又往往是我們容易忽略的。平時閱讀量甚少,即便讀了,其實也不是“讀書”,而是“看書”,關鍵之點是沒有讀出聲音來,亦即沒有朗讀,正因為沒有朗朗上口的朗讀,缺乏出聲的吟誦,所以沒有語感,缺乏語感或語感不強,要進行閱讀和寫作是有困難的。
1、熟讀、背誦的習慣。古代的學校,誦讀之聲不絕于耳,他們日日誦,天天讀,讀得搖頭晃腦,讀得唾沫橫飛,讀得喉干舌燥,所以古時候有“手肘成胝,口舌成瘡”之說。學習語文,必須養成熟讀背誦課文的習慣。因為一方面,只有在反復的誦讀中才能實現識字悟意的目的,“書讀百遍,其義自現”;另一方面,只有在反復的誦讀中才能深刻的感受漢語所特有的審美表現力。比如,漢語的抑揚頓挫的節奏感,那和諧悅耳的韻律感,不通過誦讀是很難品味出來的。其他諸如詞匯美、句式美等,都要在反復誦讀中予以體會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中學課本中的每一篇范文都要熟讀成誦,特別古詩古文。常說語文學習“要死要活”,就是要“死背”。自己不讀不背,光聽老師講得天花亂墜,是學不好語文的。中學時代,是青少年記憶力最佳時期,多讀多背,能開闊視野,能增長知識,陶冶情操,發展智力,錯過“季節”要補救,就來不及了。
2、精思的習慣。讀書的同時必須學會思考。要眼到、口到、心到,不能“小和尚念經——有口無心”。只有精思,才能有自己獨到的感受、獨到的理解、獨到的體驗和評價,才能產生新的疑問,有新的發現,有新的發展。
3、博覽的習慣。我們說某人學識淵博,“淵”是指高深,“博”是指廣泛,語文學習最講究“博”。古今中外、天文地理都要涉獵,以開闊視野,形成知識網絡。所以希望多讀有益的課外書,廣泛的瀏覽各種報刊雜志,學會從電視、廣播、網絡上獲取信息,學會粗讀、通讀、跳讀等方法。閱讀量增加了,語文水平自然也會提高的。
4、勤查工具書的習慣。語文是一門包羅萬象的語言文字學科,學習中離不開工具書。工具書用好了,學習就事半功倍。常遇到學生問“老師,這個字怎么讀”這樣的問題,我一般不會告訴他。我請他自己去查字典,培養他的能力,自己查工具書認識的,印象也自然深刻些,也希望大家今后少問這樣的簡單問題。
5、有意識積累的習慣。學習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,不可一蹴而就,只有長期的積累才能使語文學得更好。積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閱讀與背誦,當我們空閑的時候,讀一讀,好的書籍或文章不僅能豐富知識,還能陶冶你的性情。不過,不能只是讀,還要思考,我們應準備一個記錄與摘抄的本子,在閱讀的過程中將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來,并不時地看看,讓它們變為自己的東西。當遇到疑點、難點時,也要記下來,與旁人討論,聽取別人的看法。這樣才會有所長進,水平才會提高?!昂糜浶圆蝗鐮€筆頭”,多數人對讀過的書日子久了就沒有多少印象了,等到要用的時候“書到用時方恨少”。有意識的積累,可以使人博學多才,用時得心應手。
六、良好的寫作習慣
1、規范書寫的習慣。俗話說:“字是門面書是屋”,可見字跡的重要性。字如其人,寫字體現人的風格、品質和人文素質,從執筆、坐姿、放本子、距離等都要有良好的習慣。其實,平時寫字就是一個很好的練字過程。
2、勤于練筆的習慣。會讀書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,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練習,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掌握知識。每天堅持觀察、感受、思考生活,并寫下所見所聞所感,可以敘事、狀物、抒情,要言之有物,有真情實感,形式可以是日記、周記、讀后感、隨筆、命題作文等。害怕作文,可以理解,那是自己把作文看得太高深,沒有誰要你當作家,你要明白作文就是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思想和感情,生活就是我們寫作的“源頭活水”。學習語文,不能囿于課本。課本上學的大多是“語言”,而生活中學習的大多是“言語”,而母語的習得更主要的是來源于生活,從閱讀書報到欣賞影視文化;從人際交往到“聽君一席談”,我們無不都在學習語文。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,學會表達真情實感。
3、還有另外的一種方法,可以借鑒。寫作需要素材,只有多看書,多留心身邊的事,將書中所講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起來,寫作時才會思如泉涌,寫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。古語云:“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?!币簿褪钦f只有多讀書,才能寫出好文章。要喜歡去閱讀,當我們看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的時候,要去思考它的內涵,去思考它的寫作方法,去思考作者的思路,再把其中好的方面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,取人之長以補己之短。平時讀報或讀雜志之類,遇有認為合適的題目或題材,先不讀作文或原作,自己也做一篇,然后將原文或原作與自己的作品兩相對比,以便找出差距(無論是思想深度還是立意構思以及語言等諸方面的問題),以明確自己欠缺和應該彌補的地方,然后再重寫。如此這般,若干次以后,你會發現你飛速地進步了。還有一種方法,如對同一個問題讀兩份或兩份以上的報紙,看他們報道的角度或對問題的評論有何異同,這可以培養鑒賞能力與評價能力。
“語文的學習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,不可能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”。希望孩子能好好整理思路,從頭開始,慢慢按照方案去做。一天改變一點點,一天學習一點點,一天進步一點點,一天快樂一點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