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其他學科相比,初中地理的綜合性、區域性、空間性特征更為明顯。很大部分孩子在上初中以后反應初中地理難學,對初中地理一竅不通,究其原因,其實還是因為欠缺學習地理的正確方法。單靠死記硬背是學不好地理的。
初中地理一竅不通該從哪學起?
1、首先要理解。
地理學的知識,即使是地理事實和現象,大多也是可以通過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來記住的。而關鍵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要理解。學習地理跟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,也要多問為什么。有了起碼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,提出問題并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。其實地理學得不好的同學,應該就是因為問題太多、怕麻煩、怕思考、怕問老師、羞于問同學,而沒有深究下去。
2、形成地理思維能力。
形成地理思維能力,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認知地理、更快的掌握地理知識,培養地理思維能力也是初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目標。初中地理相對來說比較簡單,只要我們在某一章節中從中能找出一兩個關鍵要素,就基本上能串聯整章內容。而初中地理主要側重于區域地理,所以,思考問題時圍繞地理位置這一關鍵因素,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,這樣學起來就會非常的輕松。
3、生活體驗法。
只有將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機聯系起來,才能學得樂、理解透。例如:學習“季風”時,可聯系“教室南北窗口所刮的風向來作為攻克風風向”這個難點的突破口;學習“因地制宜發展農業”時,可從當地地形實際出發,坡度大于25度的地區,適宜發展林業,避免水土流失,坡度小于25度的地區,可開墾為梯田,發展種植業,河、塘、水庫地區適宜發展漁業。
4、用好地理課本是學地理的基礎。
無論什么學科教材是根本,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,因此,學好地理教材是鞏固地理基礎、提升地理成績的前提。需要初中學生熟悉地理課本中的基本概念、理清知識脈絡、學會歸納總結。
5、平時勤看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。
對著名的高原、山脈、丘陵、平原、盆地,河流、湖泊、海洋、島嶼、海峽、城市、礦藏資源、交通線、氣候類型、陸地自然帶等地理事物的分布要熟悉,形成所謂的心理地圖。這主要靠平時的逐漸積累。
初中地理一竅不通的原因有哪些?
1、學習地理的動機、興趣、需要不足。
初中學生感覺地理難學,成績無法提高,與學習地理所必要的學習動機、興趣和內心需要是分不開的。動機是推動人進行活躍的內部動因或動力,人的各種活動,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引起的。地理學習動機是推動地理學習的直接動力。初中地理被學生認為是小三門,副課,很多學生包括學生家長對地理重視不夠。
2、缺乏良好的地理學習方法。
地理學科具有明顯的綜合性、空間性、實踐性、推理性、文理知識的交叉性等特點,并非許多學生所認為的地理就是地名加物產,學地理只要劃一劃,背一背就能了事。正是許多學生不了解地理學科的特點,而形成了地理學習過程中常常重記憶,輕理解;重突擊,輕平時,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,強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。新課改地理學科的特點更趨明顯,這樣的學習方式顯然然更加難以適應。
3、思維的廣度不夠,綜合能力差。
地理知識體系的綜合性特點,要求初中學生的思維品質要有一定的廣度,這樣才能在地理學習中用全面的、綜合的觀點看問題。但不少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,特別是在地理成因的學習中表現得尤為突出。例如,黃河對流經地區的影響,很多學生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