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當前嚴峻激烈的教育競爭中,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,給孩子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,甚至很多學生都產生了厭學情緒。初中生的厭學尤為突出,有的還伴有抑郁、焦慮、嚴重的負面情緒。
初一學生為何厭學?
(1)缺乏正確的學習目標。這部分學生大多學習成績差,學習被動,感覺學習枯燥乏味。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,但迫于老師、家長的壓力,每天都得背著書包上學。
(2)有些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業,掙錢養家糊口,忽視了孩子的教育。而有的父母對自己的生活態度很消極,整天打麻將,大吃大喝,無所事事,沒有追求。
(3)很多學校只追求升學率作為主要目標,很難針對厭學學生的特點進行教育。隨著時間的延長、考試次數的增多等因素,一些學生不斷產生新的學習困難,產生更多的厭學情緒。
(4)一些教師對健康學生和厭學學生的區別對待。客觀上造成厭學孩子學習機會減少。教師對厭學學生的負面期望影響他們的自我判斷,使他們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、信心和動力。
(5)不良的社會風氣和文化對孩子也有一定的影響。為了例如,“金錢導向”的扭曲觀念和不健康的電影和視頻也對青少年兒童產生了不良影響。或與社會上的不良青年交朋友,逐漸厭倦學習。
初一學生厭學家長怎么辦?
(1)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動力,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愛、關注和需要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,人除了生存和安全之外,還有愛和歸屬、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。作為學生,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習,如果能夠在學習中滿足這些需求,自然不會對學習產生厭倦。
(2)從行為主義的角度來看,如果在學習中,孩子能繼續受到鼓勵或其他形式的積極強化,他會認為學習是一件很好的事情,厭倦是不可能的。
(3)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很重要,孩子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來自父母,孩子在調整的同時,父母要積極配合,找到自己的問題,和孩子一起成長。
(4)給孩子學習的方法指導,讓他們了解學習的本質,關注學習過程本身,而不是被成績累著。很多時候,孩子們并不清楚自己應該學什么,學什么意味著什么,現在的教育體系對成績的重視幾乎是他們對學習的唯一印象。這樣,成績差的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感是很正常的。此外,許多孩子渴望學習好,但缺乏正確的方法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會顯著下降于是他們開始逃避學習。
(5) 對此,我們應該與孩子討論學習的本質,減少他們對成績的關注,重新認識學習過程的重要性,增強他們對學習過程的興趣。
初一學生厭學有哪些表現?
(1)缺乏學習興趣和長期動力。
這部分學生成績最差,覺得學習枯燥,學習缺乏主動性,應付學習任務,學習是一件苦差事,更是一種痛苦,但由于老師、家長的壓力,不得不每天背著書包上學,剛希望早點完成義務教育畢業,或者只打算讀技校,希望早日找到工作,缺乏長遠目標。
(2)缺乏自信,自我放棄。
這部分學生因為學習成績差而自卑,再加上外界壓力,如老師的批評、家長的訓斥、學生的嘲笑,使其失去信心、自我放棄、破罐子破摔。一談學習就心煩意亂、郁悶、焦慮、頭疼,一進教室就心情不好,對考試也是抱著淡漠的態度。a
(3)意志薄弱,克服困難的毅力差。
他們對心理的依賴太強,在學習上不愿獨立思考,一旦失去輔導效果一落千丈,遇到難題,怨天尤人,整天無精打采,心灰意冷,情緒低落,悲觀失望。